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轉載) 許小年最新演講:若再看不清形勢,企業將會非常危險!

許小年最新演講:若再看不清形勢,企業將會非常危險!
(老闆必讀)

島君說:

近日,許小年教授在易中企業家年會上發表演講。在演講中,許小年說:經濟衰退在歷史上經常出現,我們感到日子難過,是因為我們沒有平常心。


競爭比的不是發展速度

如果一家企業,只有在宏觀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才能做好,或者根據國家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把握自己的節奏,那麼你的企業將非常危險!

國家宏觀經濟如同天氣預報,如果企業靠天吃飯,就只能跟著市場大勢隨波逐流!優秀的企業,哪怕歷經2-5年經濟寒冬,依然會立於不敗之地。形勢好,發展快;形勢不好,企業收縮,企業的競爭比的不是誰發展速度快,而是誰活的時間長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嚴峻,持續多長時間,尚未可知。企業最關鍵問題,不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而是要考慮我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永遠立足於自己!

回顧歷史有助於我們認清當前,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經濟衰退在歷史經常出現,基本每十年輪回一次。企業長期經營,必然經歷商業週期迴圈。2008年金融危機、2001年科技泡沫破滅、1991年世界經濟經歷了兩三年的衰退等等,我們應把這種商業週期的迴圈、繁榮和衰退,當成一種發展常態。我們感到日子難過,是因為我們沒有平常心。



20年,政府財政收入占國家GDP比重不斷下降,市場調節發揮決定性作用,經濟的增長動力來自於市場效率的提高,後20年,政府介入宏觀調控,民間角色不斷減弱,經濟雖然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但並不具備可持續性。

不能寄託在政府幹預上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為了給股東或股民獲得最大回報。企業賺取利潤,就要降低成本,降低價格,最終是對消費者有利。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很好的將公利和私利很好的結合起來了。


根據中國30年電力消耗變化來看,經濟發展後20年,因為政府介入,起伏比前半段更大,轉捩點在90年底末,1999年政府第一次啟動擴張性財政政策,原因在於世界性金融危機和中國GDP增長不斷下滑,為了拉動內需,政府開始了幹預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

第二次大規模政府幹預經濟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4萬億為代表的政府政策,拉動GDP增長,效果是短期內強勁的V型反彈,但僅維持三四個季度,不到1年時間開始下滑。再到2012年的4萬億,形勢轉好卻只是曇花一現,2013年,又開始衰退,持續到現在。

今年前3季度,電力消耗增長0.8%。為什麼政府連續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卻沒有扭轉形勢?因為政府投入的政策和貨幣,刺激作用一次比一次弱。原因在於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投資邊際收益遞減,每新增一單位投資,所產生的收益越來越低。)

這個原理對企業同樣發生作用。當你發現投資邊際收益遞減時,需要換個商業模式,需要創新,否則再投資也無用

去庫存越晚,越被動

生產者價格指數(如下圖)已連續45個月為負,這是過去十幾年投資的結果。投資形成了產能過剩,而社會需求跟不上,結果供大於求,價格下降。另一方面,企業成本又極具剛性,特別是人工成本,利潤率受到擠壓,大多數企業都在薄利經營,無力經營,甚至虧損經營。過去十幾年投資驅動增長的模式,走到今天是必然結果,造成社會的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在這個形勢面前,怎樣走出這個困境呢?


想要價格提升,首先要調整供給和需求。需求很穩定,那就調整供給。政府強調去庫存化、去產能,不把庫存和產能去掉,價格無法提升。企業去庫存越晚,越被動。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我們要儘快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你有的,別人沒有的。只要大家都有,不論多強,都不是核心競爭力。如果你能,別人也能,是集體無能。所謂能,一定是你特有的。

單純依靠價格競爭沒有辦法持續,國外也存在產能過剩,比如蘋果手機,處於過剩產能行業中,卻不降價,是因為它依靠產品的獨特性和性能,佔有市場。不降價的底氣來自產品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們要從趨同的產品和技術轉向差異化的競爭。差異化的產品和技術需要創新,必須要自主研發。

最困難的是觀念轉型

企業從製造到研發的轉向,觀念轉型最為困難。有些說,我的企業搞研發,不習慣或者不知道如何做研發,依然陷在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中。要想做到差異化競爭,需要把價值創造與賺錢相區別,價值創造是本質,賺錢是結果。

所謂價值創造就是,你向市場提供了別人無法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價值創造與獨特性密切相關;或者你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現有的產品和服務。這個成本比別人低,不是單純的降價,如果成本不變,你降價,只能犧牲你。你可以在低成本的情況下低價出售你的產品。這種低成本,只有你能做到,別人做不到,也就是你有獨特的技術、生產組織方式可以使你做到低成本而別人做不到。

為什麼我們的企業趨同化而不是差異化?第一是因為經濟發展階段,第二是企業家的價值追求。國外企業家的價值判斷在於自己的內心;而我國企業家的價值追求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為了滿足外界的評價和標準來做企業。

機會主義的趨同做法只會阻礙自己的轉型。我們自己要確定目標,企業趨同,除了價值追求、思維方式趨同以外,還有就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沖進去了。如目前最熱的互聯網風!互聯網再改變,也不會改變商業的本質,只是提高了商業的效率,企業家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缺乏創新能力。


【延伸閱讀】許小年:為漫長的經濟冬天做好準備

中國經濟明顯放緩,我已經很長時間不看GDP,和在基層看到的現象有很大出入。

放緩有多種因素: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產能過剩,中國在過去的十幾年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因素是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的速度放慢,中國經濟的增長步伐也就放慢。

而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放慢的原因:

1、產能過剩、投資乏力。是投資超過消費的情況下,投資形成的產能在市場上無法消化,各行各業、特別是傳統行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產能,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投資非常謹慎,在傳統製造業最為明顯,現在在基礎設施方面也過剩了,房地產等,過剩是全面的現象。在這種壓力下企業不敢茫然投資,投資無法找到市場銷路,造成虧損。

2、消費。我們都知道,在投資疲軟的時候可以靠消費來拉動,但是,消費要有一定的支持,消費的驅動力是靠收入,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居民的收入是落後於GDP的增長,因此消費很難彌補投資的損失。

3、全球經濟危機,外國需求減退。世界幾大經濟體,美國、中國、歐洲、日本,在這四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只有美國經濟恢復的勢頭較好,復蘇正處於上升通道,如果大家做世界投資的話,建議增持美國資產。歐洲仍然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掙紮。而日本的經濟是長期半衰退狀態,已經持續20年,安倍經濟學不能解決日本的機構性問題,個人不看好日本經濟。

在這種情況下,需求的三個方面都不是很樂觀,我想強調的觀點是,在需求方不是很樂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放緩沒法在短期之內得到扭轉。也就是,我們將長期面對一個低增長的宏觀環境。

不能在短期得到扭轉的原因:

1、先看下投資,疲軟是因為產能過剩,在過剩產能沒有消除之前,投資很難恢復。過剩產能如何消除?一般的市場化辦法是結構調整、兼併、倒閉關門,那設想下,有多少企業要倒閉、多少工人要下崗,因此結構調整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在短期內不可能完成,我們的產能不是過剩5%10%,而是過剩20%30%,最嚴重的行業要過剩50%,這些產能不消除沒有人敢投資,除非找到新的增長點,在新的行業產能還不過剩。因此下一輪投資的高峰要等過剩產能基本消除才能到來。

2、再看消費,消費也不會很快起來,因為消費依賴收入的支持。而在過去十幾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斷下降,克強指數一,發電量,2008年以前跌入穀底,在08年極具反彈,因為四萬億,而四萬億的效果像打雞血,亢奮狀態不能持續很長時間,09年發電量增長率迅速下跌,跌到2012年下半年,發電量又起來了,原因是四萬億2.0,由於沒有大量媒體報導,四萬億2.0僅有少數人知道,(四萬億出臺沒幾天,我就寫了一篇文章批評四萬億,現在出臺四萬億是飲鴆止渴,理所當然沒被發表,在過後很長時間才被發出來。)打雞血的經濟不能維持太長時間。

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政策性的刺激,只能維持短暫的繁榮,即使推出四萬億3.0,效果也是曇花一現。企業不必過於關注宏觀政策,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克強指數二,鐵路貨運總量。帶給我們的資訊和發電量完全一樣。在政策刺激逐漸消退的情況下,我們已經進入低增長的時期。

消費不會短期帶給我們驚喜,看下國民收入分配。百姓的收入不是沒有增加,而是落後於政府收入的增加、GDP增長、企業的生產能力增長,於是出現消費內需不足,是相對不足,是相對於生產能力(有鈔票支援)的內需不足,如果這個趨勢再持續,消費會更加疲軟。改變這一現象,可採取全面減稅,減少政府收入、增加百姓收入。收入分配是明感的經濟和政策問題,短期內不可能得到調整,結論是中國經濟的低增長要持續較長時間。企業家要對這個冬天的做好充分的估計。

在長期低增長環境下,企業怎麼應對?

1、短期:收縮戰線,回收現金,寧可踩空,不要斷糧。

把握不住政策、維穩大不了少賺,而擴張的風險是現金流斷掉,我認為斷糧的影響遠遠大於踩空。在經濟下行的環境下,金融機構是保守的,要控制風險,融資會比以前更困難,企業更應該保守經營。在現有市場和現有產品這一端保守經營。

2、中長期:要思考轉型,意識到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今天依靠低成本擴張、搶佔市場的時代已經結束,低成本獲取技術的時代也結束了,不會再有市場等著大家去佔有,要告別舊時代,面對新時代。過去的後發優勢是可以照抄,用低成本獲取市場上現成的技術,買個麥克風就可以照抄照做,而如今的產品的抄不來的,買一百台蘋果手機,你還是不會做,現在的技術不可能用低成本獲得,勞動力成本已不再是關鍵因素,由麥克風轉向智慧手機時代是巨大的挑戰。創新和研發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而不是成本。因此,做企業一定要思考轉型。

企業轉型談了很多年,但成功的案例還是少數。我所觀察出的原因是,我們的企業還沒有到生死攸關的時候,日子還過得不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是時候思考轉型了。影響企業轉型的潛意識是做大永遠優先於做強,潛意識根深蒂固,因為大企業可以得到政策的優惠、更好的法律保護,規模大似乎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而不是好和強。在過去,當我們有現成產品和技術的時候,做大很容易,發展起來順風順水,而現在市場飽和,成本上升,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獲取越來越困難,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做大變得困難。

企業家要在哪些方面轉變觀念

轉變1、中國的企業家缺乏自己的內心世界,個人價值不是由自己來確定尺度,是由客觀衡量標準決定的。

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但成功的標準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錢。不光是企業家,很多中國人都是這樣,在社會上,孩子要上名校、職業經理人年薪多少、企業家有多少資產,在這種衡量尺度下,孩子要努力學習上名校,創造力極差,企業家除了賺錢沒有其他樂趣,個人價值的體現是企業大、賺錢多,而不是生活幸福和內心的寧靜。反應在做企業上就是追求規模,而不是追求百年老店,原因是內心的貧乏,內心是由別人把貨幣尺度塞進去填充的,沒有內心追求。這是企業轉型的一大障礙,做大就沒有辦法做精和轉型。

那麼,企業家不追求賺錢追求什麼呢?舉例國外企業家的心理活動和狀態,推薦德國社會主義學家馬克思韋伯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用商業的成功榮耀上帝,經商不是謀求生存的手段也不是為了享受生活,財富積累只是手段,證明獲得上帝的恩賜,因此在經商中心態很平和,可理性的持續經營,對於不信宗教的中國人來說很難理解;2、賺了錢後不會奢侈浪費,而是做慈善事業,比如蓋茨和巴菲特,身價幾百億還是勤懇的工作,巴菲特投資了一家中國公司,我通過這家公司聯繫上去拜訪巴菲特,他的辦公室很小,只有一個沙發、一個桌子,桌上放了一台電腦,滿桌子上都是研究報告。人的享受是沒止境的,榮耀上帝是沒止境的。巴菲特只把財產的1/4給了子女,3/4都捐獻給蓋茨夫婦的慈善基金會做慈善事業。因此,要把企業做好,中國企業家應該認真思考建設自己的內心世界。

轉變2、賺錢和創造價值。

賺錢不一定能創造價值,創造價值必然會賺錢。價值創造一是你為市場提供的新產品和新服務,約伯斯為人類創造了幾大的價值,他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知的產品,騰訊是價值創造的公司,微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第二個價值創造是用更低的成本向社會提供了已知的產品和服務。微信在很長時間是賠錢,如今賺錢了,它為社會提供了價值,或遲或早都會承認。企業轉型要思考如何創造價值。

例如,阿裡金融創造了價值,它帶給了我們新的金融產品,方便了中小企業融資,在眾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阿裡是為數不多創造價值的公司,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不創造價值,或遲或早都要倒掉,一些小額貸款公司做的是和阿裡相同的事情,都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但其他公司卻沒有創造價值,做金融放貸最困難的是征信,小公司無法判斷客戶的信用,只要能判斷客戶信用,那麼貸款只剩下一系列程式,阿裡是如何做信用評級?阿裡有海量的資料,在阿裡的平臺上,交易的資料都是阿裡寶貴的金礦,再用數學模型推算,因此阿裡可以比較準確的把客戶的信用評級算出來,不會盲目放貸,根據風險等級決定貸款數量和利率,使過去沒有抵押的公司也能貸到款,這就是阿裡創造的價值。而其他小額貸款公司無法以低成本為客戶算出信用評級,雖然在賺錢但沒有創造價值,因此我不看好他們的發展。


注:以上素材來源自易友、新浪博客,後經價值線編輯後發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