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與孟格,同行61年:選擇朋友,就是選擇人生
作者:何加鹽
巴菲特曾總結了《選擇合夥人的建議》:
· 選擇比你更聰明的人;
· 選擇不會在你面前炫耀他的高明的人;
· 選擇在你犯下重大錯誤時,不會事後諸葛亮也不會生你氣的人;
· 選擇慷慨大方,會投入自己的錢並努力為你工作而不計報酬的人;
· 選擇能夠在漫漫長路上與你結伴同遊,給你不斷帶來快樂的人。
巴菲特和孟格可謂是投資界的「黃金搭檔」,2個人的睿智思想也是為人津津樂道。
從巴菲特遇見孟格那一天開始,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也是最佳的投資夥伴,如今,每年的伯克希爾年會依然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投資者前往觀看,為了瞻仰2位投資大神風采和聆聽他們的投資心得。
在創業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合夥人是最重要的——和最好的朋友,創最好的事業,互相成就,一輩子做知己。
巴菲特和孟格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相識60多年,磨合了10多年才正式合夥成立公司。兩人在智力、品德、個性、理念的高度契合,也各自恪守自己的本分,尊重對方的意見,成功打造了伯克希爾·哈撒韋。
友誼與生意能完美結合的,少之又少。而有兩個人,卻把它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們的友誼與合作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既創造了驚人的財富,又維持著親密的關係。
他倆,就是巴菲特和孟格。
一、「股神」和「投資大師」的緣起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家,長期位居世界富豪榜前列;孟格是他的事業搭檔和終身摯友。
他們分別擔任市值464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正副董事長,是「價值投資」理念的最佳代表,一個被稱為「股神」,一個被稱為「投資大師」。
巴菲特與孟格認識的那一年,他29歲,孟格35歲。
雖然他們出生和成長在同一座小城,先後上同一所小學,在同一個雜貨鋪打工,甚至有很多相同的熟人,但倆人從來都沒有見過面。
他們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非常相似——兩家都是當地的名人:巴菲特的父親是美國國會議員,孟格的爺爺是州議會的議員和聯邦法官,父親是知名律師;
他倆大學時都轉過學,巴菲特是從沃頓轉到內布拉斯加大學,孟格是從密歇根大學轉到加州理工學院;
他倆都報考過哈佛大學,都曾被刷下來了,巴菲特是因為看起來太嫩,孟格是因為沒有本科學歷(他讀大學時被徵召入伍);
倆人都在名校繼續深造,巴菲特被哈佛刷下後轉而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孟格被刷下後找了熟人幫忙,通過走後門還是進了哈佛法學院。
倆人都超級熱愛閲讀,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在讀書上面。
巴菲特第一次聽説孟格的名字,是1957年。那一年,他27歲,搞了一個私募基金,到處在募資。
有一回,他去一個名叫戴維斯的醫生家裏,想説服後者投1萬美元給他。當時巴菲特還沒有「股神」的大名,想讓別人把錢交給他來打理,非常不容易。
而戴維斯醫生聽他講了一會兒,就決定投10萬美元給他。巴菲特震驚了,他問道:我講的時候您似乎都沒有認真聽,為什麼會投錢給我?
戴維斯説,因為你讓我想起了一個人,查理·孟格。
巴菲特由此深深地記住了孟格這個名字。他很想知道,這個人到底有多大魅力,以至於自己只不過是和他有些相似之處,就能得到別人如此的信任。
兩年以後,孟格回到老家處理一些家事時,巴菲特終於在朋友的安排下和孟格見了面。
如果友誼也可以用「一見鍾情」來形容的話,用在這次見面再恰當不過。正是這一次見面,定下了巴菲特和孟格終生的友誼。
那一天,一貫驕傲自負,原本喜歡在與人談話時掌控話語權的巴菲特,一反常態,把掌控對話的權力「讓」給了孟格。
巴菲特的妻子蘇珊説:「這太罕見了,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晚上。」
孟格這一邊,本來對於見面沒有抱什麼期待,覺得就是個普通的應酬而已。不過,他很快就知道自己大錯特錯。原來,他將遇到的是一輩子的伯樂與知己。
在奧馬哈俱樂部包間裏,他們先是共同聊了一下小時候各自在巴菲特爺爺的雜貨鋪打工的趣事,吐槽了老頭的刻薄。然後,孟格問巴菲特現在做什麼工作,業務是怎麼運作的。巴菲特開始眉飛色舞地介紹他的投資業務,以及他所採用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投資哲學。
孟格立馬就被吸引了。此時,他已經從事律師業務十幾年,仍然只不過是個年收入幾萬美元的中產階級而已,離他從小就夢寐以求的「像魯濱遜那樣掌控自己的命運」還差得太遠。
巴菲特滿口的投資術語,對於普通人來説,非常晦澀難懂。但孟格立馬就弄明白了,巴菲特大有欣遇知音之感,越講越起勁。
孟格問巴菲特:你覺得我在加州能做同樣的事情嗎?
巴菲特盯著孟格看了好一會,説道:是的!我非常確定你可以!
倆人越聊越投機,當午餐結束,其他人都已經離去時,他們還在全神貫注地交談。
由於這次聊天意猶未盡,倆人很快就在強尼咖啡館安排了第二次見面。
據巴菲特回憶:談話期間,孟格為自己講的一個笑話從椅子上滑到了地板上,然後在地板上笑得直打滾。他自己也一樣(在地上打滾)。
他説:在那個時刻,我知道我遇到氣味相投的人。而孟格回到加州時,也興奮地對妻子南茜説:我遇到了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兩個人都知道,自從遇到對方,自己的命運,將從此發生改變。
二、「股神」和「投資大神」的雙劍合璧
巴菲特定居的奧馬哈和孟格定居的洛杉磯相隔2000公里。自從第一次見面之後,倆人每天都要煲電話粥,一煲就是一兩個小時。還寫信,有時候寫著寫著,寫到9頁紙之多。
巴菲特專程飛到洛杉磯,到孟格家裏做客。孟格家的孩子們都對此印象深刻,哪怕最小的孩子,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客人,從母親準備晚宴的精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來——不過,那些精緻的牛排和蔬菜全都被巴菲特忽略了,毫不在意膳食健康的他,光顧著喝可樂和吃霜淇淋。
巴菲特和孟格的長相其實一點也不相似。但孩子們都記得自己的一個感受:這倆人怎麼那麼像。另一個感受是:爸爸整天都在和巴菲特打電話。
後來,孟格還經常邀請巴菲特去他們家族在明尼蘇達州星湖的湖心島別墅做客。有一次,孟格把船開翻了,巴菲特差點淹死。從那以後,巴菲特再也不敢坐孟格開的船了。
倆人的感情突飛猛進之時,事業也開始珠聯璧合。
孟格是洛杉磯知名的商業律師,雖然沒賺到多少錢,但是認識了一大批有錢人。他把自己的客戶都介紹給巴菲特。
由於他這些年已經建立了良好信譽,這些客戶都對他無比信任,很多人都把錢交給巴菲特打理,讓巴菲特的投資基金從幾十萬美元級別上升到幾百萬美元級別。
可以説,是孟格讓巴菲特的事業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把他從閉塞的內布拉斯加大平原帶到了富庶的加州海岸。
但更大的幫助,是孟格對巴菲特思想上的啟發。在見到孟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投資哲學的忠實信徒。
格雷厄姆是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導師,也是華爾街的傳奇投資人。他教會巴菲特如何挑選被低估的股票,然後在高價的時候賣出。但孟格告訴巴菲特,做投資不要只會撿便宜貨,要學會辨別什麼是好生意,並且長期持有,最好是永遠都不需要賣出。
由此,巴菲特完成了投資生涯最重要的理念轉型,才有了此後的巴菲特投資神話。
日後,巴菲特評價説:「格雷厄姆教會我買便宜貨,而孟格則推進了不要光買便宜貨的投資方向……他用非比尋常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從猿變成了人……如果只聽格雷厄姆的話,我會比現在窮得多。」
公平地講,格雷厄姆本人也是投資大神。他的投資哲學,也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用格雷厄姆的方法投資,並賺了很多錢。
但是對巴菲特來説,師從格雷厄姆,最多隻能成為格雷厄姆,而不能成為後來遠遠超越格雷厄姆的沃倫·巴菲特。
是孟格讓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投資哲學上繼續昇華,形成了巴菲特—孟格投資哲學。因為有了孟格,巴菲特才成其為巴菲特,而不是格雷厄姆第二。
而對於孟格來講,巴菲特更是人生的引路人和伯樂。
是巴菲特發現了孟格的投資天賦,極力推動他從律師轉型為投資人,併為孟格提供了實現夢想的平臺。
在認識巴菲特之前,孟格只不過是一個時薪30美元的律師而已。在巴菲特的鼓勵和帶領下,他也開始了投資生涯。他們先是各自運營各自的投資公司,但在很多項目上會合作,例如藍籌印花、喜詩糖果、威斯克金融公司等大項目,都收益豐厚。
後來,兩人乾脆合到一起,他們分別解散了自己的投資公司,所有資產併入巴菲特購買的紡織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並一起將這家企業變成了投資公司。1978年,孟格擔任了伯克希爾的董事會副主席。從此,他被世人稱之為「巴菲特的右手」。
從倆人開始合作投資,到孟格正式加入伯克希爾,中間隔了十幾年。這十幾年間,他們無數次合作,從來沒有通過任何一份合同來界定倆人合作的條款,純粹憑著雙方對彼此的信任一路向前。
原來孟格自己運營的投資公司,併入伯克希爾後,折算為2%的股份。這些股份現在價值92億美元,即644億人民幣。當然,這些年孟格已經捐贈和套現了不少。現在他還擁有的資產是17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335名(為2020年7月16日數據)。
當然,巴菲特本人就賺得更多了。目前,他的財富是72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4。事實上,自2000年代以來,他基本上都處於富豪榜前列的位置,有些年份甚至超越比爾·蓋茨而高居第一。
三、「股神」和「投資大神」的心有靈犀
巴菲特和孟格不常見面,他們平時溝通主要是通過電話。基本上每天都會通話,哪怕是有一方在度假,電話也會打到度假屋去。
見面的時候往往都是公司年度會議,或者一些重要的研討會、決策會。
伯克希爾的重要投資決策通常都是兩人一起作出。巴菲特幾乎對孟格言聽計從,以至於很多人認為,芒格才是伯克希爾的真正決策者。
巴菲特通常比較樂觀。他會看到一家公司的發展前景。而孟格則總會去看公司的缺點,研究公司可能會失敗在哪裏。
所以,巴菲特開玩笑地説,孟格是個令人討厭的「不先生」,因為他總是説「NO!」。
如果是孟格堅決反對的項目,巴菲特一定不會投;如果孟格只是説一個「NO」,但態度不是那麼堅決,巴菲特就會慎重考慮;如果一個項目連芒格也想不出不投的理由,他們就會果斷地投。
但這也並不是全部奏效。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巴菲特説:孟格,你説的我全都聽進去了,但我還是想做這件事。
這時候,孟格就會保留自己的意見,全力支持巴菲特。
由於能入孟格法眼的項目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伯克希爾每年真正做出的投資決策屈指可數。有時甚至一年才投資一兩次。
而一旦決定後,他們的行動會非常迅速,普通的投資機構入股某些公司的繁文縟節,在他們這兒一切從簡,有時甚至連財務報表都懶得看。
如果以投資決策的頻率來看工作強度的話,巴菲特和孟格可能是全世界最輕鬆、最悠閒的投資人。當然,在此背後,是他們每天不斷的閲讀、思考和討論。
伯克希爾的投資也並非總是成功。實際上,他們幾十年來所投資的項目,有很多都乏善可陳,甚至有過一些比市場平均表現還差、不得不割肉出售的項目。
但關鍵是他們投中的十幾個好項目,例如《華盛頓郵報》、可口可樂、內布拉斯加傢俱城等,在源源不斷地給他們產生利潤。
巴菲特説,如果把我們投資組合中表現最好的十隻股票拿掉,伯克希爾就會變成一間非常平庸的投資公司。
在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投資人年會上,巴菲特和孟格總是一起坐在主席臺上,報告公司的業績,接受大家的提問。
通常,都是巴菲特在滔滔不絕,而孟格則較少發言。不過,巴菲特總是會在一段發言之後,轉過頭來問一下孟格:你認為呢?
孟格的回答總是:I have nothing to
add(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這兩句對話幾乎成了年會的標誌性對話。以至於某一年,愛開玩笑的巴菲特,弄了個紙板的孟格放在自己旁邊,用錄音機錄下芒格的話,時不時問一下紙版的「孟格」:「你認為呢?」,然後自己用錄音機放出孟格的聲音:「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並露出小孩般的頑皮笑臉。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孟格的水準被埋沒。因為巴菲特總是一口一個「孟格和我」(Charlie and I),讓大眾知道,所有決策都是他倆一起作出的。他在年會上曾經這樣説過:「孟格負責講話的內容,我只是動動嘴皮子而已」。
而一旦孟格在某些問題上真正有話要説,全場都會安靜下來聆聽,生怕錯過一個單詞。
他的發言總是充滿真知灼見,在人們眼中,孟格已經是「智者」的代名詞。
四、「股神」和「投資大神」的英雄相惜
巴菲特和孟格的友誼,並不像普通的朋友相處那樣,需要委屈自己來遷就對方。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做真實的自己,而不用擔心對方會生氣。
他們會像「損友」一樣,互相開對方的玩笑、揭露對方的「糗事」。但是開玩笑的一方總是有分寸,而被開玩笑的一方也一定會包容。
巴菲特在孟格家做客,不愛吃的飯菜就不碰,不會為了討好孟格及女主人而去吃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在湖心島別墅時,孟格特地從當地請了最好的劇團為巴菲特表演話劇,但巴菲特不喜歡那種風格的戲劇,他就會直接表現出不喜歡,而不會出於禮貌,違心地説很好看。
孟格也不遑多讓。有一回,他們一起到某地考察投資項目。巴菲特在大街上喋喋不休地説了半天,沒有聽到孟格的迴應,回頭一看,孟格早就不見身影。
原來,孟格想起還要趕另一班飛機,就自顧自打出租車走了,連招呼都沒和他打一聲。
儘管彼此之間有這些「缺點」,但這從未影響兩人的感情。
巴菲特説,合作50多年,他們之間從未紅過臉——一次都沒有。哪怕是孟格弄翻了船,讓巴菲特差點淹死,他也沒有對此説過半句怨言。
他們也會有意見分歧,但互相都會耐心聆聽對方的想法,對於不認可的地方,會不帶情緒地理性討論、甚至爭論,但是從來不會吵架。
因為他們都知道,對方的意見值得自己尊重。
在記錄孟格平生經歷和智慧箴言的《窮查理寶典》序言中,巴菲特講到,芒格最崇拜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寫過一篇妙文:《選擇愛人的建議》。
巴菲特借鑑了這篇文章,提出了《選擇合夥人的建議》。巴菲特説:我很早就建立了這個原則,並決定完全遵守。而全部符合我這些特殊要求的人,只有查理·孟格一個。
五、「股神」和「投資大神」的相處之道
巴菲特和孟格,共事50多年,事業越做越大,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二人組。而他們的友情,從未變質,反而歷久彌堅。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的友情能夠經受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考驗和幾百億美元的金錢考驗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是智力、品德、個性、理念的高度契合。
他們互相認為對方是自己認識的人裏面最聰明的,互相願意認真聆聽對方的想法,並尊重對方的意見。
他們都喜歡正直、誠實,也都認為對方正直、誠實,也喜歡一起結交正直和誠實的人,討厭不正直不誠實的人。
他們都喜歡幽默風趣,並且認為對方幽默風趣。而且一個人講的笑話,另一個人會發自內心地覺得好笑。
在投資理念上,他們都認可價值投資,都認同做自己能力圈的事情,都擁有無比的耐心。儘管他們對於風險的偏好有所不同,但從來沒有理念上的分歧。這是倆人在事業上能夠合作這麼多年的最穩定的根基。
如果一個人能和你互相認可對方的智力及能力、互相信任對方的品德、互相欣賞對方的個性、而且具有相同的價值理念,那麼你們一起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很高,而且友情和事業可以兼顧。
而如果在智力、品德、個性、理念上,其中有一方面不相投,最好就不要合夥。如果一定要合夥的話,就要先做好朋友關係會變質的準備。
第二是各自恪守自己的本分。
巴菲特是個無比自負的人,而且在投資界已經稱「神」,但他在任何公開場合,「言必稱孟格」,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崇孟格,肯定孟格對自己的作用以及對伯克希爾的貢獻。
今天,孟格的名字能夠為世人所知,他的智慧能夠為世人所欽佩,與巴菲特的推崇備至是分不開的。
雖然從感情上他們是朋友、從職位上他們是上下級,但是從思想上,可以説巴菲特對待孟格是「以師禮待之」。
孟格從巴菲特這裏得到了最充分的認可和尊重。
而孟格這一邊,卻從不居功自傲。面對巴菲特的讚譽,他辯解道,巴菲特無比聰明,即使沒有我的幫助,他也早晚會明白投資的道理。即使世界上從來沒有過查理·孟格這個人,巴菲特的業績依然會像現在這麼漂亮。
倆人正式合夥時,所有人都驚訝於心高氣傲的孟格竟然會屈尊去給人當副手。但孟格説:我並沒有特別放不下的自尊。總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厲害。做人應該學會扮演所有的角色,在不同人面前你可以有不同的身份。
作為一個合夥人和副手,孟格是合格的。他會對自己看到的所有問題直言不諱,但是當老闆已經決定要做一件事,他會全力以赴地支持。當坐在伯克希爾大會的講臺上時,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巴菲特的配角,他的職責就是配合好巴菲特,而不是自己出風頭。
對於巴菲特的財富比自己多幾十倍,孟格從來都不眼紅。他認為:嫉妒是人身上最愚蠢的原罪,一定要堅決摒棄嫉妒的心理。
很多人問孟格,你和巴菲特一起搞投資,為什麼他的錢比你多那麼多?
孟格平靜地回答:他開始得比我早,他比我更聰明,他比我更勤奮,沒有別的了。
在孟格的各種演講中,也經常會講「巴菲特如何如何」,對巴菲特欣賞和敬佩溢於言表。他無比感激巴菲特讓他從律師行業中脫身出來,並給了他發揮投資才華的平臺,讓自己實現了從小就夢想的掌控自己命運的自由。
如果一起創業的兩個人,當老闆的不擺老闆的架子,當副手的不僭越自己的邊界,互相尊重各自的身份、貢獻和利益,就比較容易友好地共事下去。
如果一個老想著擺老闆的架子,另一個總覺得「咱倆誰和誰?」,那倆人的關係很快就會變得無比尷尬,並最終疏遠,甚至破裂。
結語
孟格已經96歲,巴菲特也已經90歲。
他倆從1959年相識,到現在已經61年;從1962年開始合作項目,到現在已經58年;從1978年正式成為同事,已經42年。
他們依然雙雙活躍在伯克希爾的舞臺上,望向對方的眼神中,充滿著脈脈深情。他們的事業和友誼,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不滅的傳奇,必將流傳永久。
人生於世間,應該有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有一個高山流水的至交好友,才不枉此生。
有些人事業成功,但是沒有朋友;有些人擁有最好的朋友,但是不適合一起創業。
如果能夠和最好的朋友,創最好的事業,互相成就,一輩子做知己,那該是多美好的人生?
編輯/charlie
免責聲明:本頁的繁體中文版由軟件翻譯,富途對翻譯資訊的準確性或可靠性所造成的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