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家廟的故事(四)
魏台鳳 2011/10/10
2008春節前後,中國一場嚴重的大風雪,造成春運癱瘓,在上海車站等著回家鄉過春節的十幾萬旅客幾乎形成暴動。我與兒子李暐自他爺爺的家鄉棗莊搭大巴來到上海,我們不知道火車票是否買得到?交通是否可通暢?然而,我們仍選擇走一程算一程:我們買到了去景德鎮的硬臥火車;為的是為家廟選幾對大花瓶的擺設。對於睡在火車上三層的臥鋪感到十分新鮮,特別是有人不斷的自樓上掉瓜子殼、果核…下來,真是有趣到不行!
清晨三點多到了景德鎮,又是一個小學時地理課本上描述的名勝,因為它一直是歷代上貢皇室的名瓷產地。雖沒有冰雪覆地,但融冰的冷冽,凍得我們匆匆找一家賓館住進,進到房間才知因無法供電而沒暖氣,兩個亞熱帶來的台灣客,只有和衣潦草的在床上補個小眠,然而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第二天一早我們上到瓷器大街,兩人四隻睜大的眼睛就沒闔過,各式各樣為生活實用的、為藝術欣賞的瓷器琳瑯滿目,或晶瑩剔透如光翠琉璃,或粗樸古意實用為上,花了半天的時間只逛了古鎮大街的一小部份,時間的壓迫下,在繽紛選擇中挑了一對大花缸、一對大花瓶、一座香插、一對祭桌上的花瓶,寄往下池源去。
是恰好的時間點吧!在重建家廟的過程我有幸遇到樸實謙遜的族長圖興公,他不但傾力支持外,並以身作則的帶領著族中其他長輩每日做勘察工程進度、協調人力、收拾善後的工作,他是完成家廟重建工程的第一功臣,也是少數讀懂族譜意涵的族人。
第二位讓我由衷感激的是我們的雕刻藝術工作者—張子貴師傅。不但完成我與他合約中有關家廟雕刻、繪畫的藝術外,他也給了我許多有關古建築學的建議,甚至折衝於族人與我的理念之間,住在黎川的他,常為了一張信函或是我寄去的物件,奔波去到下池源,這樣的熱忱不但是他對自己作品的理想性(他看待魏氏家廟是自己的藝術作品)也是將我對重建家廟的期盼作為一個誠摯友人的託付。一路走來不論經費、選材;我的觀點以復原家廟傳統與族人的觀感之間如何去交融;兩者(兩岸)的文化態度和意見協商到完成,家廟工程他功不可沒!
家廟的重建,全族人的願心與願力自不在話下;冥冥中有諸多助力,只有我能體會並收取點滴在心!父親雖未能表達他是否知道家廟再立的始末,然而,我知道他的感知能力是領會的。一次,我在好奇之下,問已失憶的父親對下池源老家的印象?在報紙上,他畫下了老宅的大致景象:大門(外翰第)進來有左、右廂房,是長工住的。第一進,是祖父和家人(我的父親及其兄姐)所住,這一進,左、右廂房各有七根柱子(那表示左、右各有六間廂房嗎?),中庭院落之後有第二進,是叔公魏禮文及家人所住…。
想像童年的父親,在那大宅院落裡跳進跳出的情景--長相思,最難忘啊!
2010年家廟落成,啟用禮由族長公主持,魏氏族人又可以每年兩次祭典並全家族的大團聚和歡宴在一起,這是族譜上詳載的盛況!我的父親在那一年的三月三十日過世,母親和我終於將他的照片帶回家鄉--離家六十二載,他終於魂遊魄歸下池源!父親,一位在動盪時代中的平凡人,縱使一個讀書的農家子弟,投身在歷史的洪流中輾轉異鄉,想要「平凡」也難!為人子女的我,僅以完成家廟的興建為父親償願! 學識淺薄如我,揮汗代父親撰寫碑文如下:
盱江南城藍田琪源族魏氏家廟 碑文
我魏氏家廟座落此風水寶地,是五百五十年前先祖 景堂公自瀘溪遷來。
先祖闢地開荊,參天地之化,寓於尋常之間。康熙已末年間立第一座宗祠,於魏氏族人家業日盛、功封外翰第時,家廟立基越偉。後因日久朽漏,於一九九七年傾圮,僅餘正面主牆。南朝煙樓散,古物固有其壽數;歷經社會變遷,家廟意涵乏人問津。魏氏子孫文祥,雖居臺灣,感念父親學文公任族長位時秉持家傳厚德,一生致力教學於鄉里並繩營祖業,怎忍見家廟毀傾,聚氣懷祖靈之所無以往復?遂延請族長圖興公集全族人之力予以重建。
二00七年一月二十一日舉行上樑大典,興建家廟之經費由文祥鼎力支持,而家廟得以完竣是魏氏族人齊心共力之功,由此體現我魏家先祖惇典睦族、孝始慎終的訓誨。 孺慕先人,敬畏天道,
謹以立碑為紀。
世孫 魏文祥 謹誌
二0一0 年 吉月吉時
在新建魏氏家廟的大堂內, 琪源族有上百位族人齊舉香煙;以古禮行祭典:在始遷祖考妣神位前;主祭孫就位,眾皆就位(鳴炮、舉大樂)主祭孫盥洗,授巾,復位。跪 …。先祖的靈與後繼魏家子孫的心靈在裊裊中相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