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摘錄自國際系統排列大師尼爾斯博士 (Dr. Wilfried Nelles)的新書—擁抱你的人生(生命整合療程)

                    療癒新書搶先看
          摘錄自國際系統排列大師尼爾斯博士
(Dr. Wilfried Nelles)的新書擁抱你的人生(生命整合療程)
                                                                                                                        譯者:魏台鳳、李暐

                                 
我們不是我們父母的小孩
     我們的父母常常認為我們好似陌生人。我們來到這世界帶著一些我們父母所不了解的事物。我們是由他們的基因所組成,但最終生命並不是出自於他們。生命經由他們 給予但卻不出自於他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直接略過他們。他們掌管著大門,但他們並非源頭。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單靠意志力就能懷孕。我並非愛因斯坦, 且不像他----我不知道上帝擲不擲骰子ª,但當你知道要耗上幾百萬個精子才能創造出一個孩子,你將感受生命其實是一個大樂透。確定的是:父母並不能選擇哪一個精子與哪一個卵子結合,以及之後的結果----如果能有任何結果。他們能用盡方法去受孕,但那絕對是不夠的。要滿足需求,另一個力量必須參入,而那已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了,而且也和我們的意志毫無瓜葛。
     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如同所有生命,都從未知而來。我們的父母不過是過道。哈里利‧紀伯倫的意象是更加的優美也或許更加的貼切:我們是「生命的渴望」所產生的。它把焦點從過去移轉到未來,或更確切地說,生命爲我們準備了什麼?希望在我們的一生之中,由什麼來綻放自己?
     標題上的「我們不是我們父母的小孩」正是強調這個事實。基因上來說,我們的基因百分之百是從父母那裡來的,因此我們也是家族歷史的一部分。兩者皆型塑了我們 和成就了我們的人格,且將如此繼續影響下去。然而,源頭與基因並非一切。我們不是基因﹔我們是意識。如果我們純粹是基因的話,那麼只需一個基因就能區別我 們與莎拉或馬鈴薯的不同。然而人擁有存在----覺察自己及他們所處的環境的能力。我們並非簡單地擁有意識,我們就是意識----人類型態下的意識。我們是輪迴的意識(也就是成為「活生生的肉體」)在我們父母得來的基因結構裡,找到自己特定的型態,和在這結構中獨特的表達。
    這並不減低任何父母所扮演的價值。相反的,他們面對著一個困難的任務:陪伴孩子,一方面與他們非常親近,而另一面有時顯得非常奇怪且陌生。那是因為孩子的靈魂跟隨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他/她的父母無法聽到或看到的東西。由於孩子一開始幾乎是長期地完全透過他/她的父母來接收和經驗這世界,父母也因此完全地控制了他/她的生活,他們對孩子人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在孩子模糊的自我感受和父母給予他的----直接經由父母的陪伴和對孩子行為的示範與教導---的衝突中,孩子會首先以父母的標準來適應。這也同時呈現在LIP生命的第二階段裡:童年期。
家族裡的孩子
    LIP裡,當你從第一階段到達第二階段孩童期時,你的內在願景通常會移到背景裡,甚至有時看似完全隱藏起來。世界----在孩童期指的通常是你的父母及之後的學校----大 部分都無法接受它。爲了要保存它,我們必須用某種方法隱藏它、保護它,而這也使我們可能失去與它的聯繫。一個對自己和地球感到滿足的那位小男孩可能會使他 的父母感到擔心,他們怕如果一直讓他一個人優遊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他將在這世界上遇到許多挫折。爲了他的未來,也或許是因為無法應對一個內向的小 孩,他的父母可能會對他施壓來讓他更外向些。但這小男孩並不知情父母的想法﹔他只感到他自己似乎有些毛病。不情願地,他順應著環境,直到終於對父母產生莫 名的怒火;矇蔽了他對生命的內在感知。
    另一位女孩,在排列中呈現出對自己的身體著迷和愉悅,以致於代表不停地撫摸著全身,遭到父母禁制而認為這不是良家婦女應有的行為。我們不需「骯髒的」或「糟糕的」父母、老師來禁制我們原始生命的衝動。我們的天賦顯然需要這種阻力----現實生活裡的摩擦----來琢磨它。這是我們內在神性應付生命的方法,並在其中進化與超越。若非如此,我們大概一生都只會維持像個嬰兒,需要完全的照顧。
    上述這些只是在排列中呈現的臆測。明確的是,我們內在成人抱持的立場將能使內在小孩感到被自己看到和接納。首先,內在小孩希望被真正看到且不帶任何批評。內 在小孩希望被如是的看到,包括他所有經歷到的感受。內在小孩絕對不需要你的同情和懊悔。他已經受到夠多的煎熬了。內在成人一併處於煎熬中並無幫助,或40年後仍認為需要爲內在小孩出氣。在LIP裡有一樣絕對明晰的是:內在小孩完全不想要!內在小孩只希望被看到,如此而已。讓我們假設有人在小時候被性騷擾或虐待,且在50歲時仍倍感煎熬。他/她在看誰?內在小孩嗎?不是,他/她看著的是那位性侵者,或那些不幫忙或不瞭解的人們。這個人能同時煎熬、奮鬥並且找到辦法來幫助這內在小孩嗎?不能,內在小孩已做了所有需要做的事了。當內在成人仍然奮鬥著,他/她 使內在小孩變得渺小,他也因此變得渺小。內在成人利用內在小孩的痛苦與煎熬,來當作無法去愛或人生沒有遂順心願的理由。內在小孩所需的一切只是被看到和被 愛。當成人男人或女人對他們的內在小孩說:「我看見你,你一切都很好,而我將把你和你的經驗留在那裡。」內在小孩會感到被關注和有價值,於是能夠放鬆。然 後痛苦將會散去----同時從內在小孩與成人一起散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