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為為集-系統排列觀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為為集-系統排列觀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魏台鳳老師“系統排列排”工作之經典語錄

 2016/10/16
*  系統排列,有一個基本表達,當你提出問題的時候,這個場域會自然而然的呈現,系統會優先為你,必須要先看到的部分打開。如果呈現的不是你所想的,套用一句話:不是不做,只是時間未到。

*  系統排列的代表,是一種感知,本來心靈就是相通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導電體,這是宇宙共振的能量,這不是玄學,而是一種科學,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敏覺度的,當我們慢慢失去這種感知能力的時候,這種感知能力仍是存在的。靈魂的感知能力,也是需要協作來解決人類的問題,這樣的一個靈感能力是本來就具足的。

*   系統排列,有的時候是可以穿越時間,穿越空間,可是,我們不能企圖利用系統排列那樣做,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做扭轉。所以想要操控,或者,想要扭轉別人命運的企圖心,好似扭轉地球軌道;那能能行嗎? 我們都想速成,我們想要一個方法,一個按鈕,一下子解決掉我們的所有問題。我們都很想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得最大的報酬。

*   縱使是第一次上系統排列的課程,請不要帶著批判去看待。至於,排列的效果,不一定在那一刻就會有答案,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慢慢的發酵,慢慢的領悟到。生命自有它療愈的途徑,就像你會遇到怎樣的排列師。

* 所有的排列師,都要清楚自己的職責和能力範圍。排列師不要妄圖自己是位大神,唯一去做的就是尊重場域的發生。排列不是為了指引那一刻的大圓滿結局,而是根據場域的頻率和能量,來帶到那裡就好,要有一個服務的態度,而不是大神。

*   大家都以為要有個什麼方法來處理我們的問題,或是一定要排列來解決問題,我們一直以為排列是一把鑰匙,我們只要用這把鑰匙就夠了。可是更多的是:當我們把海靈格老師的教導內化;內化在我們心裡,當我們把內化在心裡的排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療癒時不一定要眼睛看到排列;理解,排列就會發生。

*  我們每個人都有個構圖,我的家庭是什麼樣,我的家人應該什麼樣,我的孩子做事慢吞吞,我們是否要接受?所以,當這個構圖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不幸福,會覺得難以接受。

*  如果我們感謝上天的恩賜,並且明白,沒有一個事情一定是你想要的樣子,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定你想要的樣子,我們要相信,這種恩賜,這個小天使,會不斷的被創造出來,並不是想要更多更好更長,而是這些已經足夠了。所以,愛,不在於時間的長短,不在於你擁有多少,愛,就僅僅是愛而已。

*  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好好和過去和解的話,向前看,努力生活,是非常棒的選擇,然而,我們需要先好好面對已經發生的,和已經發生的道別,不需要自愛自憐的面對;這是系統排列工作的重要精隨。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家族系統排列之答客問:

家族系統排列之答客問:


2016/3/17魏台鳳

     :
     魏老師,您好!看到這段話感觸頗多。可能自己長久以來比較疲憊的原因也有這 方面。自己總是給別人的情況下結論,反而接收了負能量。

     我有關於助人的一點感悟:

     記得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香港一位老太太醫術高明,曾救治好很多絕症患者,而自己最後也身患絕症故去。在我們老家也有這樣的例子。一位村醫行醫多年,口碑很好,卻在中年離世,令人扼腕歎息。在家排業內也流傳背業力之說,即助人不當,可能承接案主家族的負向能量。有的甚至讓人聞之色變。其實,從家排的角度,這種現象很好理解。所謂背業力或罹患同樣的疾病等,實際上是認同。我要和你(你們)一樣或者我替你,是盲目的追隨。當助人者能夠把自己的家族和父母放在身後,也能夠看到求助者的父母和他的家族,就能夠從認同中分離。從而做一點點有益的事。

      從認同中分離是一項偉大的踐行活動,不是知道了,就完成了。



:
      對於從事助人工作者,如何修得正行,正思維是首要的修練。那麼自然正氣充滿、能量沛然,是以不憂不懼。

      那什麼是思與行的中正呢?如果學了系統排列仍無法自宇宙法則中去度量;不知不覺以小我的眼光去看事事物物,自然無法中正。

      做為一個療癒師,「識別」與「批判」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如果一個療癒師急切的想從外在去改變別人,就算幫助了人,但仍犯下「干預了別人生命的體驗」的錯誤。這裡的正念就是謙卑的接受當下,如果當事人有他自己的進程、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排列師必須完全的同理,而不是以療癒者自己的判斷去意圖表現;這就是「識別」的意思。

      而人類的心識會紀錄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命的網業也在自我的審評之中,並非“認同”當事人的劇情或角色而背負了他們的業力,實情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在無意識中付出的代償。

     至於在這個行業中專精的人士,何以也治癒不了自己;也得了同樣的病症呢?這裡犯了一個引喻失義的謬誤——「生病是不好的事」,或者「得了某種疾病的人代表着這背後的動力是一樣的」?

     首先,要瞭解肉體凡胎本就是會老化仙去的。生病,是肉體選擇消亡的方式,怎麼能說生病是不好的事呢?難道要活到999歲老到不耐煩不成?況且在講身心靈平衡的新時代,疾病代表着心與靈的聲音,也就是訊息的提供。因此我們要好好謝謝疾病,它帶來的訊息讓我們知道靈魂的意願,從而修正自己走向與較高自我連結之途。



     在台灣,多位著名的癌症專家得了癌症,一手為癌末病患安寧療護服務的的趙可式修女,最後在安寧病房中去世,他們的貢獻都是典籍在人間的風範。然而,神來一筆的是,在他們生病期間悟出對治癌症的道理,並創造了原來被宣佈活不過三年,卻活過了十年的事蹟!而住在安寧病房的趙修女,則經由親身的經驗可以對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修正。如此看來,在人生的終了上,他們的靈魂選擇的是更多的體驗!如此了悟生死的真實示現,堪稱佳話。

     至於每個生命體來到地球上都有其不同的使命,靈魂選擇生命體驗的方式也不同,時間(年齡)更不是生命品質的絕對值。對於每個來到自己身邊的事件保持以覺察去關照;「情輕病輕」,一個助人工作者唯有以平靜的修持去不斷精進,別無他途。

     當我們可以用客觀的,整體的態度看待人生時,我們會明白自己不需要去改變別人;當我們能盡情的豐富自己的人生,而不以別人的價值觀去審評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那麼我們便無需擔憂別人會比自己更好。我們所經驗的就只是一個經歷,而對經歷生命而言,無好壞,無對錯之分,就只是一個經歷!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助 人 者 的 療 癒 之 光

助 人 者 的 療 癒 之 光


                                     魏台鳳2015/04/23
    有兄弟倆,都是有慧性的佛門之人。哥哥專心持戒、誦經,打坐但是閉門自修不外出做行教的事業。弟弟則努力的向外佈施、勸人為善,但持戒不周較少在智慧上精進。兩人各自圓寂後再世為人,哥哥沿襲前世所修的智慧,繼續佛緣為僧而證得了羅漢果位,但因之前只顧自己的一意修行,雖有智慧但福報不足,每每化緣都是空缽而回。而再世的弟弟呢?則轉生成一頭大白象,是國王的御騎;每天珠寶垂纓又食物滿滿。一日,已得天眼通的羅漢僧哥哥遇見了大白象弟弟,惋嘆的說:「過去我們倆人的修行,一個重智慧思考,一個重福報德行,我雖成道了,少了利他,卻托不到食物來溫飽,而你天天華麗富足,卻是頭不能言教的大象!我們都在各自堅持的道上而錯失了福慧要雙修啊!」

    一個助人工作者被推向高標準的要求—福慧雙修是必然的,在專業領域上不斷精進是必要的,那是慧性的提升,然而,如何將自己修得的好想法去推行,並打開與大眾的連結?則是所謂的福利他人。

    家族系統排列是一種層層交彙的助人工作方法,它所需要的「知」不可勝數,更重要的是排列師自己能量的穩定,才有所謂的助人之功。

    善念是一道光。
    我常會在排列引入光的課程來持續療癒的運作,特別是在深層的家族奧秘被揭露後,光是一道慈愛的能量,可以華光廣被的將系統中的善念提昇;並與光同一振頻。如果要再進一層的形容,系統排列是有相的,光是無相的,在看到有相的場景之後,頭腦的思考最先開始轉向運作,心靈的腳步再緩緩跟進,光的引領則可以整合朝向至善意願的目標,這視野自然是開闊的,思想引導能量便會加速進行。
  
    海寧格在系統排列工作坊裡,也常會運用靜心冥想的方式,讓學習者與家庭的親人意識連接;讓愛流動。海師常說: 「當你張開眼看到的是外在,闔上眼才是回到內在真實的景象。」我將光帶入課程,是場域的能量已到達一個可以與較高自我的能量接合的狀態,是一種意識的提昇與思想障礙的清理,愛的頻率悄然振動在心靈深處。

    每個人都擁有靈性之光,它未必需要透過點化或加持。只要你個人意願的發射,就是一盞光,思想即能量,能量又與光同行,在我們努力用思想理解自己的同時,透過宇宙中隱含的秩序能量來接引,發現自己擁有無盡的愛、潛能和豐足是事半而功倍的!

    這療癒的光,是我試圖朝福慧雙修的路上去行的方法之一,朋友們!合適的,儘管拿去用吧!這宇宙亙存的力量不在他處,只有你和宇宙大能的連結而已!

    想更多認識系統排列和光的課程的朋友也歡迎詢問--一切都在源源不絕的給予中!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莫家的故事



莫家的故事

作者:魏台鳳2014/3/28

    莫媽媽在世時,她與我講述的故事,仍歷歷在心;莫伯伯現在接續着談,雖然是我將他們的訴說串連起來,成了他們莫家的一個完整的家庭故事,每每放下電話後,仍是使我激盪不已,唏噓難抑。
  
   莫伯伯來電時,我在工作,回他的電話已是一天後了。對於93歲的莫伯伯,我是必回電話的,不僅僅因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鄰居,也因為他和莫媽媽對我和居住的社區提供的貢獻,更有着一份對他的崇敬--莫伯伯自38年隨空軍來台,如何的在漫天烽火中將莫媽媽接來台灣,並跟隨台灣歷史發展與根生台灣的故事,一個小市民的故事。
 
    有多少老人能像莫伯伯這樣活到93歲了仍記憶清明,說話有條有理的呢?更重要的是年少時艱苦逃難,捍衛家國的死生經歷,到了年老力衰,不畏懼死亡卻也必須尊嚴的等死,又是何等的情何以堪呢?

   莫伯伯的軍旅生涯在他退休時做到尉官到頂,憑著一份微薄的薪水,他養大了二女三男;其中一個男孩在一歲半時,腦水瘤去逝。在台灣經濟普遍拮据的四十、五十年代,莫媽媽憑著北京師大的學歷為人家家教以補貼家用,如同所有在台灣的父母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他們一心只望兒女有個好學歷,更注重孩子的品性,所以管教上是嚴了些;四個孩子個個要繳學費的時期,莫家的經濟全投注上了,以致到孩子個個可以自立成家的時候,他們仍住在一戶國家配給的26坪大的空間裡。莫伯伯和莫媽媽仍是甘之如飴的,將生活的重心放在養老和服務社區上,只是目光仍是注視着孩子們:可不可以有更穩定的前程……,然而,這關注似乎總未如願。

   多年前莫伯伯、莫媽媽聽了兒女的勸,賣了台中的房子搬到台北去了,這樣孩子們要看望他們老人家要方便許多,也是兒女們的孝心,至少這對老人家在台北有了自己的一個立足之地。莫伯伯一生好新奇的個性,又喜歡學習,他的兒女們總也為他置辦了所有3C的產品,上電腦網路連線等完全難不倒他。快速流動的世代並沒有將他這個93歲的老人家淘汰,然而,看看這個資訊無所不在的時代,自己的努力,孩子的遭遇,期待的落空總是令他老人家傷感「這就是人生,怎麼辦?」「不要和人家比,卻不得不揪心!」莫伯伯無奈的說,電話那頭沙啞的聲音,讓我的心也跟著流淌。

  經由莫伯伯的叨唸,我連上了莫家生活的頁面:
  大兒子:曾經因專業才華被派出國去工作一段時間,回台灣後被挖角聘任,但結婚晚,又遲遲才育有一個孫女,卻一直有拔毛症,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操盡了父母的心;在台北買了一棟房子,幾年後,因着孩子的緣故賣掉了,改租房子住,在台北房價順風飛漲到今天的年代,已是望買房莫及了。小孫女現在呢,拔毛症好了些,只是宅在家裡畫畫,不與任何人交往,不料,大媳婦卻得了癌症,纏綿病榻。

   小兒子:在他進入學習階段,家庭經濟較寬裕時,注重教育的莫家爸媽送他去讀昂貴的私校,小兒子倒是沒有學得什麼出色,卻在有一天上學時,不肯騎腳踏車上學,要父母用計程車送他到學校!因為“同學們都是家裡的轎車送到校門口的!”氣得莫家爸媽海削了他一頓,這孩子就這樣沉沉浮浮的不在乎課業,沒有生活重心的過日子,直到四十多歲才娶妻生子。莫伯伯唯感安心的是現在他終於有一個穩固的工作,願意為他的家庭朝九晚五的去付出了。

   大女兒:夫婦都是公務員,穩穩當當的養了兩個孩子,大孫子很宅所以很難交女朋友,小孫子讀了不錯的碩士學歷卻堅持考公務員,一考三年,補習費繼續花,看起來人生有個目標,卻是往牛角尖裡鑽,三十歲了仍靠父母供養着,台灣社會流行的“宅男”、“宅女”、“低頭族”、“啃老族”,都在他們家俱全了。

   二女兒:是家庭中很有個性的一個,年輕時,與莫伯伯勸阻不了得男人結婚了,婚後,小護士的她日班夜班的勤奮工作才能撐持家計,不幸的是,她的夫婿因煙、酒過度早走了,二女兒只得完全的負起單親的責任,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房子,孩子也長大了,可以頤養了,不知怎地將台北房子賣了,又是一個租人家房子的狀態,最近發現肺癌,醫治中。


   我刻意去提醒莫伯伯:「那個老三,二兒子?」莫伯伯說:「他出生就有狀況了,我為了他自嘉義坐火車上台北求醫兩次,那時坐慢車,那個時間長啊!還是沒辦法;動了手術卻救不了!」不知怎的莫伯伯忽然說了:「如果不是他走了,就不會要後來的小兒子了!」 是啊!這也是小兒子讓莫媽媽操了一輩子心的緣故啊!手足的失去,自己的替代感是小兒子多沉重的包袱!這是他一直沒辦法生活有目標的原因。這也是莫家孩子至今個個孝心俱備卻成全不了父母心願的核心因素---內在良知的感應:我的兄弟沒法好好活着,而我卻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顧,我是否值得呢?我值得這樣的生活嗎?於是,我的工作不順遂,我的生活不順遂,我用我的不幸來補償我兄弟的不幸,這是一份盲目的愛,無意識的讓補贖來代償這罪疚感,這是人類可敬可貴的良知意識啊,這代償使用得多麼扭曲卻也無以平衡!

  莫家的兄弟姐妹們敬愛着他們的父母親,看着父母對於失去孩子的傷痛,無意識的想要替代這傷痛。這一份盲目的愛讓自己的生活不敢追求幸福,也將愛的流動卡住了。孩子需要很大的勇氣去瞭解,雖然他們的父母在受苦,但依然遵循於這個更偉大的愛。


  藉由辨認和服從父母真心的希望---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和滿足;孩子們就有機會擺脫盲目的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與糾葛。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成功了,也算是完成了父母衷心的願望。
  如果我們知道,可以在父母命運的背景下來看待他們,當我們看到他們的失敗,受苦和失望時,我們信任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照顧他們自己的命運,並且謹守自己在這個家庭中作為孩子的位置,超越這些事情之上,我們透過他們看到生命更大的奧秘,經由他們流入我們!”(韓特.包曼)


   老人家需要訴說,在他的心底有許多的擔憂,但是他並沒有抱怨,謙卑的向命運臣服!對於沒讀過海寧格思想的朋友,我無法解釋我的看見,我只能默默的傾聽,默默的向上天祈請,這麼良善的一家人,甚麼時候可以自苦難中學習到他生命的價值和意涵?而莫伯伯,縱使他仍有許多不明白,這世界演化的太快了,傾他所有的認知讓他追得很辛苦,他堅韌的生命,儘其所能的一心教養孩子們守禮守份的活着,或許不是按他所期待的在社會上出類拔萃,卻是在台灣社會各個角落裡可敬的工作者啊!

    莫伯伯,我敬您,因為您不凡的創造卻顯得這麼平凡!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醒來吧!這世界本來就沒有恐懼!



醒來吧!這世界本來就沒有恐懼!
                                                 
                                                魏台鳳2012.11.30


    這世界是奇幻的,當你的愛人不愛你時,你/妳要她 /他死。

    這世界是奇幻的,如果妳不掛個LV包包,表示妳不夠時尚。

    這世界是奇幻的,如果男人不開雙B,表示你不具備能力加權力。

    這世界是奇幻的,如果孩子沒有I pad,表示作家長的跟不上潮流。

    我們掉在自以為是歡愉裡,因為得不到那自以為是的歡愉而痛苦著。

    人們創造無止盡的慾望,也在物質化的生活中載浮載沉,沉溺在缺乏愛的恐懼;沉溺在死亡的恐懼;或是一場自然災難頓失所有之後,除非沉到僅剩一口氣想掙回來,想活著了解生命是怎麼回事,想再活看看自己人生一場是所為何來?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你是因果的終結者




你是因果的終結者
                                            魏台鳳


    多少次,我捫心自問,如此努力在立身處世上,為何仍有種種作難讓我們無法平心靜氣,安詳度日?

    我們追尋著答案,我們在靈性學習中找到指引,甚至我們看到因果,接受因果,承擔因果。只是,越清理越想清理得更多,以致莫名的沮喪生起:「何以理不完呢?什麼時候因果的振動才會過去呢?」

    在家族系統排列中,我們觀看到了業力─事件的因因果果,這是直觀的善巧方式,也是目前任何學派無法達到像系統排列如此的讓我們一目瞭然的情境。如果我們繼續攜帶看過去事件,也就是只讓那個「因」繼續存在我們的故事裡,我們就永遠沒有機會重新改寫故事,活出新的自己!這個「看見」是引發出新的「洞見」的方法,是讓生命可以創化出不同方向,不同結果的方法,而不是緊抓著過去畫面卻陷在其中。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家族傳統中的愛



家族傳統中的愛
                                      本文摘自Nelles著作─幸福的修練

                                                                            攝影:謝皓之

    有一次,來諮商的是一名三十出頭的年輕女子,她想和丈夫離婚。我問她:「妳確定要分手嗎?」她語帶挑釁地回答:「沒錯。」

    但我聽了也沒說什麼,只等待了一下。她便的有些不安、有些尷尬,然後接著說:「或許我也不是真的很想這麼做,不,事實上我並不想分手。」

    她的挑釁行魏讓我看到一些脈絡,與她的談話越深入,我越清楚看到背後的成因。她的丈夫為了她背叛母親,而她現在對待先生的方式(她說了許多和先生之間的事)就像一個叛逆的小孩面對母親的態度一般。

    我告訴她:「請想像一下,妳現在面對著妳的母親,並且對她說:『媽媽,我很小,妳很大。這樣很好,妳是我的母親,我是妳的小孩。』」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愛與孝


 愛與孝 
                  2012.7.20魏台鳯

  在新時代的靈性課程裡“”是主題,也是從對愛的新學習中認識自我、成就自己的一個過程。

  愛的序位是海寧格老師的洞見,他將亙古已存的“愛”用工作法來幫人們打開對愛的洞悉和領受。當人們無法領受來自父母的愛時,終其一生,在愛的關係中都會纏繞痛苦,糾結難解。所以中國人的宗法制度,就是立基在家庭裡的愛的關係上,用孝道的形式來鞏固倫常秩序,也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綿長不斷的基石。

  然而,在數位化富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型態,大大地改變了!因為知識傳遞的快速和普及,一代與一代間觀念的轉換跟不上快速變遷的社會,導致對愛與孝的定義扭曲了,而成了矛盾與衝突,更因此讓許多做子女的,將〝不孝〞這個陰暗的種子深深埋下,成了障礙關係的一個隱性因子。

  做子女的要怎麼做才叫孝?為什麼只談子女盡孝而不談父母的慈愛呢?因為我們都是為人子女啊!不論您今年三十歲、四十歲、七十歲,在你心目中的父母永遠存在著重要的位子,不論您與父母的關係如何,也不論您是否做得讓您的父母滿意,在你內心深處永遠是這麼需要著父母啊!

  然而生活步調大大不同的現代人,要怎麼圓那內在對父母之愛的渴想呢?尤其是老人家的需求觀點還沒轉彎時,我們要如何去平衡愛自己與愛父母之間的差異呢?

  是的,愛與孝之間總讓人困惑,愛父母與承担責任的界限在那裡呢?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有百百種,人們想盡孝道又常常被卡住的一種就是「勒索的愛」! 如果說愛是幸福的,就不會令人感到痛苦;在愛與孝之間讓人難以承受時,這樣的關係便需要檢視。

    甚麼是「勒索的愛」呢?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很多早年辛苦的父母,在他們的內在,有一個受傷的黑洞,在體力日衰時黑洞愈大,焦慮與不安全感愈重;於是企求用愛來填滿這黑洞。那些早年的失落,幻化成對家人的需索,從討愛到勒索愛,孰不知,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愛是永遠填不滿的。因為對愛的如飢似渴,而不斷的對周遭的人發出對愛索求的訊息,這些句子常是:「沒有人想到我,我早死早好」,「人家孝順的孩子會…」「我一個人好孤單,沒人關心我」「我老了,不中用了,沒人要了!」這些語言聽在做子女的耳裡特別的難受,好似被批判的抱怨,多數的子女會因為承受不了而逃之夭夭。只是不論距離多遠,那對父母無法付出愛的內在躂伐之聲便不止歇;這是海寧格說的:「沒有與父母和解就沒有未來」的深意。

  這裡要談的是,當你想平衡這愛父母的願望時,你是父母的小孩,還是父母的拯救者呢?當你是父母的小孩時,在父母面前你就只是個小孩,縱使父母需要你的照顧,父母仍是擁有絕對自主權──包括看不看醫生、住那裡、吃什麼、不吃什麼,都同意那是他的選擇。一旦父母自己做決定,做子女的也就放下幫父母決定的承担。

  當你想做父母的拯救者時,你是將父母看小了!無論做父母的顯得多麼無助、多麼令人心疼,那是父母陷在他們的情境裡,或許,他們有對做子女的需索與移情(做父母的往往也不知界限在那裡啊!)如果做孩子的持守:「做父母的永遠是大的,他們有能力生養我,就有能力應付他們自己的生命課題」,這樣的想法就容易將責任歸屬去還原。
更何況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擁有幸褔的,也許關係遊戲中他們的「勒索」搞得你很不快樂,然而在家族系統排列中,我們看到無數的例子是父母懷著深深的愛去期許子女們的幸褔,並且無論當時父母子女間的衝突有多大!在排列的現象場域上永遠顯露實相──「孩子,我瞭解,我要你快樂!」緃使做子女的所作所為並自以為是愧對父母的!

  謝謝系統排列的方法,終於讓我們明白如何去行「孝」,也讓我們理解愛是存在且流動的,只是在關係遊戲中,被各自的想法卡住了!

  最大的愛,與最大的孝就是完成父母衷心的祈願:活出沒有良知負担的人生,並將自己的生命對下一代、未來人類做出貢獻,就如我們的父母一樣。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海寧格科學的落實生活


海寧格科學的落實生活
                             魏台鳳 2012/03/21
  基督意識的海寧格,知與見的海寧格,融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而成一格的海寧格,其思想如何落實生活呢?就連他的著作要完整的讀通都不容易,又如何得見家族系統排列這樣善巧的工作呢?
以下是你可以在觀想中做的:
(1)「媽媽,謝謝你,請求你!」歌德說:即便只是提到母親們,也會使勇敢的人沮喪!這是何以海寧格一再的要人們療癒與自己母親的關係,這是很重是的看見。
當人們陷在「不夠好」、「我不行」,或是感到被不當對待時,這句話可以使纏繞的關係在靈性意識中得到釋放;重要的是你願意沉靜內心之後對對方說這句話。      

(2)「我看著我的父母親,也將你/妳的父母看進來;他們站在你的後面。」在伴侶關係上你/妳常有習性不相投的痛苦嗎?或是對方永遠達不到你的要求?這是一句讓你臣服的話--你不一定永遠是對的,在更大的體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其支持的力量,而個人只是那一小粒沙!敬重對方的父母,自然也從中得到了支持。

(3)「父母給了我生命,這就是父母給予的全部了!即使你/妳無法愛我,你仍然是我的父母親。」你常感到父母的愛偏了嗎?你對童年期的失落一直耿耿於懷嗎?又或是你一直有著被遺棄的憤怒呢?如果你能在這簡潔的一句話中去認可自我的生命價值,就能體悟到父母給你不盡的愛!

(4)「爸爸,媽媽,對於拯救你們的關係,我是太小了!」你總是去打圓場又變得裡外不是人嗎?在社交關係中你總是那第一個急著化解衝突的人嗎?你總是寧可捨棄自己的需要以滿足別人為優先嗎?回到那個內在小孩的自己,這句話足以安撫這個小小孩的焦慮。

(5)「我帶著愛讓你走!」面對親人的臨終;或是對已逝親人的至愛難捨,這療癒的語句帶著震撼性!放下很難。然而我們可以接受生命的永恆與綿延時,執著就會漸次消失。

(6)佛家所修的施受法是施予自己的一切給正在受苦的人(包含自己),來淨化人們的苦難;使眾生平等。海寧格則強調平衡法則,是讓施與受的雙方都能得到舒坦的給予和接受。在家族系統排列的方法中,我們常有這樣的對話:「謝謝你所給予我的一切,屬於我的部份我會承擔,屬於你的責任請你帶走。」這樣簡單的句子,讓關係中的遊戲和責任歸屬得到了釐清。有時,助人的歡喜心是狂傲的!感覺自己比對方高,更好,更大!這樣的初發心就讓雙方無法站在平衡的位置,縱使一心想讓對方更好卻拉開了雙方的距離,讓對方更覺得自卑和無助,又如何幫助對方提升他/她的能量與能力呢?所以在許多的助人行為當中,我們以為用愛和努力的去做就可達到我們想要的完滿,殊不知我們正用著偏見和我執去施予和箝制了對方可以發展的可能性呢?

(7)「我尊重你和妳的命運,我將它留給你/妳。」有時我們被家族中沉重的事件所困住,內在常有莫名的悲傷或恐懼時,我們可以透過觀想,以深切的愛,真誠的向事件中的人說這句話,這是個人的一份盲目的愛,以透明的方式去直接的傳遞愛的訊息,那麼這個「莫明」就可以消散在清晰之中。

(8)當親子關係糾葛不清時,做孩子的說:「爸爸,媽媽您是大的,我是小的。」做父母的向孩子說:「我承擔起我的無助,我的罪惡感,我承擔一切!」那麼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界限的不清不楚就在這兩句話中得到分際。關係位中的混亂也會各自回到本分的秩序中而感到放鬆。

  結語:當然,療癒的句子如何落實到生活情境,惟有各人依自己最貼近的感受和實際的氛圍去思索。“知”,“見”之後是相隨的“行”,其中沒有絕對的定理。因此,海寧格說:改變是由心靈開始的,改變只能從靈性面開始。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為何刪除“記憶重播”是如此困難?



為何刪除“記憶重播”是如此困難?
魏台鳳 2012.2.3
近年來吹起一陣旋風的靈極限心靈療法,讓人快速又簡單的運用四句話(對不起、謝謝你、原諒我、我愛你)的清理法,可以清除頭腦的雜念,梳理關係的緊張,甚至幫助事業職場的順利...一直是排行榜中熱賣的書單。
於是這本書之後,又乘勝追擊的出了本名為內在小孩的書,更詳盡的敘述如何清理內在;回歸人本自然。讓熱衷於靈性成長的朋友將四句話做為經典隨時誦唸,彷如仙丹妙藥般的肆放了心頭重負。只是一陣子之後,又坐回沮喪、消沉的景況,在現實的困境裡纏繞!
靈極限所談的基本概念是:人生種種的苦痛是緣於累世累劫中不斷沉積的痛苦所做的記憶重播,因為記憶的不清除,痛苦便不斷的重播相同的故事場景;生命中的劫難便一再一再的上演,看似人物不同,但糾葛卻是雷同的。
靈極限的道理淺白,然而悟道卻深。
很多朋友說:什麼時候才清除的完?內在的傷痛如此沉重,要在此生清理完是如此的漫漫無期!要靠頭腦的清理,頭腦的悟通,真是此路遙遙啊!
  這是個靈性能量工作法多樣化的時代,也確實可以充分的運用並有所加乘的。但是那一種方法可以在一個場景裡將舊痛的糾葛清晰出來?那就是家族系統排列!
  記憶重播的痛苦常是盲目的愛所擾;記憶重播的怨尤常是愛的無法流動;記憶重播的困頓常是生命之源的力量受到阻斷,家族系統排列的方法如此簡明,流暢於世間的只要稍加點明,在頭腦中紛紛擾擾的運作便嘎然而止。
  常常,我在全場淚流滿面的排列場域裡,看到這憾動的縈繞著每位參與者的身上,「對不起、謝謝你、原諒我、我愛你」這四句話如弦音流洩般的自然響起--記憶的重播中只有愛。
不要再責怪頭腦的不夠用功,了悟之後的清明,如此可喜! 也不要再責怪自己清除的不夠,在愛中讓自己找到力量!
系統排列,這是海寧格的洞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