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成就事業有三個阻礙者,你都知道是誰嗎?


成就事業有三個阻礙者,你都知道是誰嗎?

:蘭彥岭

“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智者不惑”,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誇讚三種人才。

鬼谷子對此三類人作了如下分析:“仁者輕貨”“勇者輕難”“智者不可欺以誠”,意即仁人君子輕視財貨,不能用錢財利益來誘惑;勇敢的人輕視危難,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智慧的人對事情了然於心,不可以裝假去欺騙。

若沒有這些智慧之語點播,也許我們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和不小的代價,才能學到如此真諦。

世上有仁者、勇者、智者,必然相應也有貪利小人、不肖之徒、愚者。我們周邊的人大致都可以歸入這六個範圍內。

同時我們知道,所有的事歸根結底都是人的事,因此,我們可以因人而異,靈活地想出不同的對策,來達成我們的目的。

古代有個這樣的案例,卜式原本是西漢的一個普通農民,最後靠著他的仁義做到了御史大夫。

我們不妨看看他做了什麼樣的仁義之事吧。

卜式自幼父母雙亡,家中只有個幼小的弟弟。因為家境貧寒,讀不起書。等到弟弟成人後,卜式把田地房屋財產都給了弟弟,自己只帶走畜羊一百多隻,進山放牧,過了十多年,他的羊達到一千多隻,又自己買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坐吃山空,家產耗盡,於是卜式又屢次把家產分給弟弟,受到鄰里的稱讚。

當時漢朝正在和匈奴作戰,國庫很緊張。卜式上書表示願意把財產的一半拿出來支援邊境戰事。有使者問他:“你這樣做,是不是想做官呢?”他答道:“我從小就放羊,不願意做官。”使者接著問,“那家中是不是有冤屈打算上告?”他又回答,“我生下來就從不和人爭什麼,對生活困難的鄰居,我就借給他們錢糧;對行為不端正的人,我就開導教誨他。我住的那裡,人們都依賴我,對我都很友好。我能有什麼冤屈呢?

估計使者也納悶了,便問:“既然是這樣,那你拿一半財產出來是想做什麼?” 卜式老實回答道:“天子討伐匈奴,我認為有能力的人應該到前線拼死作戰,有錢財的人就應該捐獻出來,資助軍隊。這樣我們大漢就能把匈奴消滅了。”

可惜當時呆板的丞相認為這樣破壞了規矩,於是卜式繼續平靜地種田放牧。

過了一年多,又碰到漢軍出戰,匈奴的渾邪王投降,朝廷費用很大,倉儲府庫也空了。卜式便拿出二十萬錢給河南的郡守,分給遷徙來的百姓。河南郡守上報了當地富人資助貧民的名冊,武帝看見卜式的名字,記起了他,說:“這就是從前想捐出家財一半幫助邊防的那人嗎?”於是,武帝賞賜卜式,把四百戍邊人的十二萬給養錢歸他,卜式又把這些錢通通還給朝廷。此時,富豪之家都爭著藏匿錢財,只有卜式偏拿出錢來助邊。武帝於是以卜式為仁者,特別尊顯他,拜他為中郎,賜爵左庶長。

最初,卜式不願做中郎,武帝說:“我有羊群養在上林中,想要你去飼牧。” 卜式才肯拜為中郎,他穿上布衣,著了草鞋去牧羊。過了一年多,羊長得很肥大,且頭數也多了。武帝認為卜式是奇才,就拜他為猴氏縣的縣令,後來直至升為御史大夫。

仁者無敵說的就是卜式吧。如果我們遇到類似仁義之士,不愁事情完不成。不管是仁者、勇者還是智者,都是説明他能達成目標的好幫手。

而那些成為事業阻礙的是貪婪者、怯懦者、愚味者,對待他們,我們要因人而異,靈活地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