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禪創是什麼?


禪創是什麼?

:劉丰(美國全息生命科學研究院首席導師
禪創不是創造,禪是喚醒,創是人生分階段目標的設定與達成,禪創是把醒了的人聚到一起修行。
禪創的組織形式
一系列的禪創活動形成了一個禪創空間,最高境界是禪創中心,在足夠高的意識集結下,讓人類智慧集結在一起,成為超越麥肯錫的智慧系統。
劉豐老師特別強調,在企業裡打造禪創空間,尤為重要,共修在企業裡發生,能夠服務於企業,對企業的戰略願景、企業文化,對企業技術的突破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未來企業沒有禪修的環節,可能會被時空所淘汰。
作為禪創空間的佈道者,劉豐老師還去到南極,開展了一場系列性的禪創活動。
禪創平臺是把醒了的人聚到一起做事,來共修,共創!
至簡心法
至簡心法對應的是至簡原理,它建構的系統是以宇宙全息系統作為它的頂層系統,它又分解成三個部分,一個是全息生態系統,一個全息生命系統,一個是全息文化系統。
一維是一條線,二維是一個面,三維是長寬高形成的空間。這是代數幾何的基礎概念。在三維空間裡,數學是研究數和形的關係。形的任何一種變換和運動都可以用數學模型、數學公式或函數表達。
然而,三維的認知無法解釋四維空間,不同智慧和體能的生命生活在不同空間形態中。數學思維告訴我們,每多一維只是多了一個變數。
早年我們研究存在的時候,大多研究存在的複雜性,越複雜差異越明顯。而當我們研究存在的共性的時候,往往離存在的本質越來越近。所有存在的共性是中子,正電子,負電子,這可以理解為有形世界裡的三生萬物。簡單地說,所有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這三者複雜的疊加組合。所以我們把它們稱作基本粒子。

入世心法
入世心法它所建構的邏輯關係是“信,,,證”這四個字。
01
這個信指的是相信內在本自具足,這就是所謂的“正信”,所以說“信為道源功德母”。當你不相信你內在本自具足的時候,你跟內在的道根本不可能關聯,你跟那個不同境界的高維能量關係也不可能關聯,那就是叫“德”,所以功德指的是維度。
只有當你建立起本自具足的正信的時候,你才能夠跟道德智慧關聯,你才能跟內在高維產生真正的關聯。本質具足的自信需要提升超越三維才有意義。
02
如果我們沒有終極生命的目標,沒有以N(N趨於無窮大)作為終極目標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迷失在N(N趨於無窮大)之下的某一個維度,而使我們失去上升的動力。在那個維度上的認知就是我們的障礙,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心魔。在這個境界裡面去理解,為什麼說真正的大願是無上正等正覺,去理解與神同在,天人合一。
金剛經一開篇就講大願,沒大願調動不了具足圓滿的內在能量。因大願產生巨大內在動力。所以只要有人說難,就是他的願力不夠。
03
這個“行”就是以“事上覺察、反求諸己、顛覆認知”這樣的三步曲來構成。
覺察當下的人和事,幫助我們反求諸己,瞭解自己的什麼認知投影了這樣的人和事。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你認知投影的相。所謂:一切煩惱皆菩提。一切煩惱都是得智慧的機緣。
還有一個關鍵的行,就是不斷跟內在的高維智慧關聯,它建立在這個宇宙空間一切事物的相互作用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波的同頻共振。
這個世界的輸贏以維度決定的。絕大多數成功者的成功源泉來自於靈感和直覺,這是來自高維的資訊。
04
我們直接看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如果他呈現的越來越美好,越來越智慧,這就是指我們內在的提升,因為我們看到的一切是我們內在的投影。
通過內在境界的提升,就會投影出一個不斷覺悟不斷提升的現實世界。當我們內在趨於圓滿的時候,我們就會投影出圓滿的世界,這叫“佛看眾生皆是佛”或“心淨國土淨”。在這麼一個智慧系統之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內在的精進才是我們不斷的進駐更高的更美好的生命狀態的本質,而不是我們通過外在的努力而達成的。只有內在的精進的提升才能投影出外在的這種美好的呈現。
高維實踐條件
不管是至簡心法,還是入世心法,都講到“心法”這兩個字。
所謂的“心法”其實就是高維實踐。因為高維不在外面,高維在我們內在,外面看到的全是相,只有內在才是投影源。所以高維實踐條件是:幫助我們回歸自己內在,讓我們在投影源裡做功課的條件,這叫高維實踐條件。
怎麼建構高維實踐條件?
第一個淨就是乾淨,第二個靜是平靜,第三個敬是恭敬,第四個鏡是鏡子,第五個境是環境境界
用科學解釋因果律
很多人認為因果是迷信,是個概念,除非這件事真的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才會相信。但如果我們用科學來解釋因果呢?
因果是什麼?
在三維空間裡,因果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就像我打這個手,打得越重我手越疼。因果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與反作用同時發生。
但是到了更高的第四維空間
因果的作用與反作用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一定作用於同時,不是有因馬上有果,時間是拉開的。
但是有因必有果。
我們遇到的任何事,一定有前因。一般人在現實中遇到什麼遭遇,會覺得憑什麼讓我遭遇這個不公平的事,而了悟因果的人則會長籲一口氣:我終於又還了一大筆債。
所以
真正瞭解因果的人,他會觀照自己,不要輕易造因
因果不只是佛教的概念,而是宇宙的定律。
我們看所有的事情,都要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就能時刻充滿喜悅美好。提升一個維度看事情,你會發現,很多煩惱和你根本沒有關係
台鳳:
讀了劉丰老師以生命科學的觀點 來看企業的創造,是不是有更多的啟發呢?
企業經營當然要獲取成功與利潤,那麼這個因果關係是不是也可以讓我們在領悟之後結到更好的果子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